为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我院特邀华中师范大学王佳宇教授于11月8日以腾讯会议形式进行了题为“社会语言学和话语研究中语言观的演变和本土化思考”的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参会。
王佳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武汉市青年人才计划,获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桂子青年学者”等称号。研究特长为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在SSCI和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及 CSSCI期刊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担任多个SSCI收录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曾担任美国-波兰福布赖特奖学金匿名评审专家。
王教授首先对传统的语言观进行了梳理,接着从多模态结构中的语言、作为多模态结构的语言、后人文主义的语言感知(在中国的背景下)三个方面展开,总结了社会语言学和话语研究中语言观的嬗变和新发展。王佳宇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通讯技术等的进步,语言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将语言视作一种多模态符号或将语言本身视为多模态。在对这两种新的语言观进行分类阐述时,王教授结合国内外社会语言学领域出现的关于语言研究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探讨了语言的本体论问题,如什么构成了语言,语言在多模态实践中的地位、研究路径及语言研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等问题。
王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意义深刻,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引起了在场教师的强烈兴趣,让我院教师在社会语言学和话语研究中语言观的演变和本土化思考方面受益良多,赢得了在场教师的一致好评。